「我的理想」以及关于找什么工作的几点思考
年纪还小的时候经常被问“你的理想是什么”,现在大家不这么问,他们问“你毕业后想找什么工作”。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叫《我的理想》,现在来续写旧文。
《我的理想》 2012-8-17 从没有想过自己会以这样一个题目写一篇文章,但此时我并不想加以任何修饰,就用这个一点创意也没有的题目吧。现在坐在床上,拿着本本,生活这么自由,思绪肯定也很自由。先说说为什么现在会写这篇文章。我刚在书柜里看到高三生日的蓝色小本子,里面是同学写的生日祝福,我随意翻了翻,看到 Mountain 写的一句话:“忽然间想起自己还不知道你的理想。兴许是因为我老是在讲诉自己的理想。有时间的话写在空间里吧。”其实不是他老是在讲自己的理想,是我自己在这方面想得太少了,或许是根本不想,或许是想也想不明白。
暑假,两个表妹回大陆玩几天。小表妹说想和我一起睡。躺在床上,她拉着我的手问我:“姐,你以后想当什么?”“我啊,我还没想好呢。你呢?”“我长大后想当画家。”小表妹很高兴的告诉我她画画在班里是第二名。“好,那你好好画。不过现在先好好睡觉。”
十几年前,当我还是她这个年纪的时候,也有人问我长大后想当什么。那时候不会多加考虑,回答就是什么家什么家,似乎这是仅有的最好的理想。那时的我,以为十年后就是长大了,二十岁就是大人了。其实,十年前是个小学生,十年后成了大学生,而这十年间却有个普遍的误解: 先到好的中学,再到好的大学,不管什么理想,前程似锦。
真正到了大学会发现,大学生的理想一定不会与十岁的孩子一样,对一个孩子来说,一切皆有可能,对一个读大学的人来说,一切只会更接近现实。不需要考虑现实的天真总是会随着成长慢慢枯萎。我拿起桌上的英文杂志看看,里面有篇文章,我总结下作者的观点:
有很多演说告诉我们“follow your heart”,但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很少能走进自己的内心,然后带着一个发展成熟的自我走出来。许多成功人士也并非先审视自己的内心,再计划自己的人生,而是先审视外部世界并发现问题,然后“follow the call”,为之付出一生的努力。由此看来,更多的人不是先形成自我的理想,而是先接受某个问题的召唤,自我的实现反而是完成任务好坏的副产品,是不能直接追求的。那些人们所仰慕的人,让人心生敬佩的不是他们的幸福,而是他们的卓越。
我不知道这个观点有几分正确,到底是“follow your heart”还是“follow the call”。但最可怕的估计是听不清内心的声音,也找不准外界的召唤。
扯了这么多,早就离题了,还好这不是考场作文。不过倒是呼应了第一段话“思绪也是自由的”。那我的理想是什么?我努力的想,却只能得出一个结论“理想不是想出来的啊”。那我现在还先是想想,大学毕业后是读研好呢还是不读研好。
以上文章写于大一暑假,那时离就业还有点距离,现在我离找工作不过半年多时间,就如大家不再问“你的理想”而是问“你想找什么工作”,续写“我的理想”,写着写着成了关于找什么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关于“更多机会与更多可能性”
实习接近尾声,Mia 让我和她一起面面新的实习生。我听到好几位同学说选择这份实习是因为互联网行业有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所以考虑往这个方向发展。和我当初的想法如此一致,我的四份实习,三份与互联网相关,我也相信这是一个不能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会继续渗透各个领域,但几份实习后我更想问的是“你所谓的机会是什么,你想要的可能性又是什么”。
一个行业再有潜力,也只有少数能力与机遇都恰到好处的人会“change the world”,大多数人都是日复一日守在自己岗位的普通工作者,哪个行业都一样。如果我继续选择互联网行业,一定不是因为它有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因为如果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可能”是什么,好比在大海里捞鱼,什么鱼都有,你却捞不到那一条。
(二)“也许湖泊比大海更适合我”
因为有门禁,面完实习生我会送他们到楼下,顺便说句“我不知道最终会录用哪个,如果不是你希望你不要因此自我怀疑,不是你能力不行,而是每个岗位都会选择‘更合适’的,而不是‘更优秀’的。”
管理心理学有个小分支是研究人事测评的,测评的原理就是为了实现 P-J-O 匹配,即个人(Person)岗位(Job)组织(Organization)的匹配。当个人的性格能力、岗位的需求与组织的文化价值观相匹配,工作效益会提高,个人的幸福感也会提高。
我一直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相对突出的能力,只是不一定受到正视与重视。我自己从小受到“木桶效应”的影响,用很大精力去补短板,结果都不知道长板在哪。如果过去的时光可以像写过的文章一样,不满意就修改,我一定会用一部分补短板的精力去发掘长板、发展长板。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能力有它擅长的舞台,请不要轻易忽视它,你可能会去想哪个方向最有“前途”,但记得不是所有的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洋里。
(三)削足适履值得吗
我问过不少同学觉得性格外向好还是内向好,得到的回答基本都是外向。其实这两种性格哪种更好本来就是伪命题。每种性格都会有自己相对适合的工作,刻意改变自己的性格去适应某个岗位无异于削足适履。个人喜爱也是。一个更喜欢文字的人去写代码,一个更喜欢数字的人去做文案,也许外部动机能支持他们这么做,但时间长了是对内心能量的巨大损耗。
Karen 是我们大学时候很受欢迎的美国外教,在离开中国前的最后一节专业课上,她跟我们说了一番话,不是告别却又像是告别。其中有这么一段:
“Making money is important in your life, but don’t make it your first goal. Follow your heart. Because if money is your first goal, when you make a lot of money, you still won’t feel happy. Find out what you are really enjoying, then think about how to make money. ”
类似的观点我们都听过很多遍,但一个六十几岁做咨询的人,从美国到中国再到另一个国家,可以说 Karen 看过很多书,经历过很多事,见过很多人,也走过很多的路,听过很多的人生故事。我相信她在离开我们之前说了这段话一定不是只想给我们“递一碗鸡汤”。
当然,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一样,关于这个问题,相信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权衡。
(四)行业“鄙视链”
钱钟书在《围城》里生动地描述了大学里的学科“鄙视链”:
“在大学里,理科学生瞧不起文科学生,外国语文系学生瞧不起中国文学系学生,中国文学系学生瞧不起哲学系学生,哲学系学生瞧不起社会学系学生,社会学系学生瞧不起教育系学生,教育系学生没有谁可以给他们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
各行业各岗位也难免存在一环一环的“瞧不起”,比较是正常,但通过压低别人获得的优越感不过是低层次的虚荣。不同的工作不过是不同的社会分工,无论处于鄙视链的哪端,鄙视与被鄙视都无益于个人能力的提升,不如找准自己的位置,保持独立思考与判断,努力成长。
我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师”,而陷于鄙视链的攀比与言论时不妨想想晚清学者陈宝琛这句“持其志勿暴其气,敏于事而慎于言。”
(五)还要不要谈“理想”了
古人谈理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今人谈理想:“当上 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特别欣赏古人的这种格局与眼界,但可能很多人会说买不起房子,安不了家,怎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脱离时代背景去谈理想无异于谈空想。“现实不理想,理想不现实” 仿佛一个怪圈,圈住了年轻人理想的枝芽,又或许种子未播种就冒出温馨提示“醒醒吧,理想主义”。
我想我们是该在脚踏实地的基础上拥有仰望星空的情怀,但不一定要把理想想象成不着边际的高远。记得大学有次跨年,和室友每人用一张便签写写新年寄语贴在宿舍小纸板上,一个室友这么写:“生活的理想是为了更理想的生活。” 如果你的工作能让你提高生活质量,增加幸福感,不也很理想吗?
说了这么多,总结起来无外乎:不要让太多的条条框框限制自己,不要放弃独立思考,寻找自我的价值,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最后,可能还有部分人只是工作或忙于工作,无暇思考未必是坏事,毕竟“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只是更希望你们的工作不止为了面包。
愿活得丰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