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只能帮助自助者

“我生活在焦虑/ 烦恼/ 抑郁/ 压力中…你说我该怎么办?”

“你的焦虑/ 烦恼/ 抑郁/ 压力 影响到你的生活,解决了这些情绪你的生活就能得到改善是吗?”

“是的,但是它们不可能得到解决啊。你说我该怎么办?”

在心理咨询案例中经常可以看到这类“绝望的求助者”。他们一边求助,一边觉得自己的问题是得不到解决的。或者说,他们常常以为心理咨询师拥有对付不良情绪的解药,急切的想得到解决问题的锦囊妙计。

虽然不是咨询方向的研究生,但本科跟着美国外教Karen学习咨询的过程让我觉得自己是个心理咨询的“受益者”。上周帮师姐做实验,空闲时间聊起本科时光,师姐说觉得 Karen 是圣母一般的人。

记得大二刚转专业,上着三门 Karen 的全英课,每周抱着两本厚厚的英文教材一页页看,周末还要和大三的学长学姐一对一做咨询,忙碌又充实。虽然国内的心理咨询发展不成熟,大众对心理咨询也存在普遍的误解和偏见。但被一个“极好的师傅”领进门,就会觉得咨询真的很神奇,因为它让改变成为可能。

身体上的小病痛可以通过药物缓解,心理上的问题却没有立竿见影的解药。记得以前看过的一本书上写着“无论你把大脑研究到什么程度,都无法医治因爱恨情仇导致的心灵创伤”。

就个人而言,面对一些日常烦恼、不开心之类的,我觉得换种思考方式是很好的解决方法。

比如烦恼,心理学甚至无法给它一个确切的定义,但它偏偏是个喜欢光顾每个人生活的不速之客。思考是无法消除烦恼的,懂再多的人生哲理都不意味着能让烦恼减少分毫。所以消除烦恼的最好方法是将“我不要烦恼”的愿望变成“我要快乐”的实际有效行动。

这种转换思考方式的方法适用于很多领域,比如严重拖延、网瘾、手机依赖等等,都可能只是逃避现实冲突或是一种偏离常规的心理需求满足方式,所以思考“怎么摆脱这样的心理问题”前不妨先思考“我为什么需要这样的心理问题呢”,这个问题能将隐藏在不良行为外衣下的深层冲突与未满足的心理需求带到表面。那些平时藏在深处不见光的小怪物被拿到光天化日之下也就安分了。

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能让人更加认识自己,更好地找出躲在心底里撒野的小怪物。但一个人能否获得真正的成长,能否真正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靠的还是自己。好比你不能依靠一个人搀扶你度过每个难关,你要有自己的拐杖。上帝只能帮助自助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