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次尴尬的面试说选择
终于还是写下了这个经历与反思。
虽然一开始就抱着打酱油的心态投的简历,但后来的那次面试给我的感觉就是打酱油你好歹换身衣服再出门,不能穿着睡衣走在大街上呀。
最近是暑期实习招聘高峰期,想感受下大型互联网公司“热闹”的校招,但又不想花太多时间在上面,那就选一家吧,虽然在杭州我能投的只有产品岗,而我并没有相应经验。
模拟笔试的时候我还在西湖边玩,一直到正式笔试的前一秒钟都不知道笔试会是什么类型的题,还傻傻的 100% 的遵守了考试要求。就这样稀里糊涂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在线笔试。
收到面试通知的时候还有点小兴奋,因为从未参加过群面,第一次总让人充满好奇。我们小组 7 个人,最后过了 2 个。我在小组中既不是领导者,也不是计时员,就是一个该说话的时候说几句话的人,纯属幸运的成为 2/7。
单面的时候终于藏不住了,面对面试官的提问我只能后悔自己一点准备都没有,虽然做足准备也未必能通过面试,但总比连怎么回答都不知道好。
面试官问:
- 说说你对产品经理这个岗位的认识
- 你觉得自己在这个岗位上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 分析下你手机里你觉得做得好的一个 APP,微信、微博这类的除外
- 对国外的 APP 你了解多少
我算是一个一天不玩手机也不会手痒的人,除了有时出于好奇下载些 APP 看看,通常手机里常用的就那几个 APP,而且不会翻墙,难怪面试官说我没有融入这个圈子。
虽然面试中有种在这几个问题前裸奔的尴尬,但从中也得到点启发——越早知道自己适合什么,知道自己在哪方面拥有竞争力越好,尤其是对我们这种缺乏硬技术的软科学专业学生而言。
其实早在 19 世纪达尔文就说了“能够生存下来的物种不是最强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换句话说,适合、适应才是最好的,物种和环境的关系如此,人和工作的关系亦然。
不过生活似乎更复杂。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和选择自己适合的是两回事,如同互相喜欢的两个人也未必在一起。
知道我们班一个同学和我投了一样的暑期实习,我有点惊讶。因为她在心理健康中心实习了两年,在心理咨询方面做得很好。我好奇地问她为什么想转互联网行业。她也跟我说了自己的顾虑。不得不承认现实总是会有各种“不温柔的冲突”。
就好像“钱多事少离家近”是个几乎不存在的完美组合,更多时候我们要在“钱多事多离家远”、“钱少事少离家近”、甚至“钱少事多离家远”等一系列不完美组合中做取舍。
想到施耐德(Kirk J.Schneider)在《唤醒敬畏:发生深刻转变的个人传奇》这本书中说的:
“现在出现了这样一代人:一方面,他们认识到人类是复杂的创造物,一刀切的解决方法并不能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他们还认识到,无论你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你都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人们总是需要做出妥协。问题在于,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做出妥协呢?妥协多久呢?会有多大程度的损失呢?这些才是我们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施耐德说的“妥协”,在就业选择方面,更具体的问题就是哪个城市、怎样的薪水、多大的工作强度、个人的兴趣等。关于这些问题,陈海贤老师在他的微博上介绍了两种选择逻辑:
“对在哪个城市生活、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该不该转行、跳槽这类选择问题,有两个独立的逻辑:经济逻辑和道德逻辑(或价值观逻辑)。经济逻辑是计算各种利益得失,加上概率和机会成本;价值观逻辑却只问一个问题: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经济逻辑是可以给建议的,毕竟在计算利益价值上,专家或过来人能看得更清楚。价值观逻辑是没法给建议的,它只关系到一个人如何选择,以及如何承担选择的后果。”
要把这两种逻辑拎清不容易,但能肯定的是,选择的本质就是得到部分,放弃部分。在选择面前,选什么和不选什么是同时存在的,什么都想要是贪婪,什么都不要是自弃,本质上都不叫选择。
我们能做的,就是勇敢地做出选择,以及更勇敢地承担每个选择相应的责任与结果。
最后,我想说选择虽然重要,但不是全部。用采铜《精进》中的一句话说就是:“不管你做了哪个选择,你的某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而最终带着你走向目的地的,可能并不是一个选择,而是那些你不会改变的东西。”
我们应该感到幸运的是,这些东西有很多,比如,可靠的性格、积极的心态、孩子般的好奇,又如,你的毅力,你的专注,你的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