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的人会同行

同行的人会同行

同行的人会同行

又到了打开朋友圈就能看到各种毕业照的季节。做晚 X 来跟我讲了离校的几个瞬间。有那么点似曾相似的感觉。

想起两年前大学毕业的时候,有个同学给我发了条短信“虽然这几年都没有你的消息,但始终无法忘记你,转眼就要毕业。”我两年多都没回他一条消息,终于在毕业前回了句“谢谢你还惦记。生活总难免遗憾,但愿我们拥有的都珍惜,得不到的都释怀。祝毕业快乐,一路坦途!”

我跟室友说,我年轻的时候有点“狠”,不能接受别人对我的态度踩在暧昧的灰色地带,就直接打个电话禁止对方以这样的方式对我。QQ 微信短信都不足以表达我立场的坚定,必须打电话说清楚,虽然心里总有忐忑,但一根筋地觉得要果断,不要消耗人家。表态结束后我就不回对方消息了。室友说,那后来你怎么不这样做了。

后来啊,也许多长几岁“莽撞”就变“柔和”了。也许越来越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奇妙,无需我刻意用力,也不是我自己用尽全力就能左右的。大学毕业的时候,一个同学跟我说,毕业后同学间难的不是再见面,而是找到再去见对方的理由。也大抵如此。

也许人与人之间最初与最终的见与不见、散与不散、忘与不忘都有其不可避免的驱力。而我无法预知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会遇到什么样的人,甚至无法预知自己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生活是片神奇的森林,遇见的人会遇见,走散的人会走散,而同行的人也会同行。

“自己去……”

几周前,产品汪同学说邀我体验一个产品。我乖乖地做了 6 天任务。最后一个任务是:列出 5 件想做还没做的事,如果你们两有一样的,就一块去完成吧。

我和产品汪同学没有一样的,但有一件是相似的。我写了“get 自己去看电影的新成就”,他写了“自己去 KTV 唱歌”。

性质一样呀。可不管是性质一样还是跟在“自己去……”后面的内容也一样,反正都只能自己去完成。这是一个游戏中的巧合,也是生活中的巧合。

想起研一那段自己会在跑步的时候忍不住哭,哭够了就擦干眼泪,当作什么事也没有一样“开开心心”回到宿舍的时光,忽然明白龙应台《目送》中的那句:“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可能以前总是习惯了陪伴更多些,后来学会了越来越多的“自己去……”,也学会了让独处的时间怡然自得,悠然自适。

生命之火

实习前的大部分时间在论文、读书、吃饭、睡觉、散步、跑步中循环……生活节奏很慢,也很平静。

有时同学会来和我聊聊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的种种如意不如意。细看那些无奈叹息,也许恰恰越是在意,越是想做好,越容易感到力不从心。而很多时候除了自己摸索,也没有捷径可走。

《知日》采访 74 岁的日本国民演员樹木希林:“对于年轻人,你有什么样的人生建议?”

她回答:“请不要问我这么难的问题。如果我是年轻人,老年人说什么我都是不会听的。”

好像我们都要经历这么一个过程。年轻的好处就是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试错,可以在尝试中寻找自己的答案。

当然,如果犯过的错只是用来懊恼,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而若是能在走过的路中发现问题,认识自己,那越来越不年轻也不再可怕。

岁月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在经历中更加了解自己,在众多选择中学会过滤,在过滤后学会坚定。

没有人一无是处,正如没有人全知全能。那以后到哪里去呢?我大概只知道,陆地再广袤,也不是一头鲸能获得幸福的地方,它必须回到海洋,才能点燃自己的生命之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