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在九溪
和爽在初冬阳光铺洒下的九溪秋游,聊聊八卦聊聊人生聊聊理想。
她说周末是她和男朋友在一起的一周年,她给他布置了一份“作业”:写点东西作为一周年纪念。然后自己也要完成这份“作业”。“耿老师布置得一手好作业,要每年坚持完成哦,老的时候看着你们的几十份作业,多美好。”作为一个经常用文字记录生活的人表示这样的周年纪念方式颇有意义。但如果是我的话,估计还会要求手写,把他们的“作业”升级为“酷刑”。
我顺便跟爽讲起以前的一个同学。她曾把自己和男票短信、QQ 和微信上一些有意思有意义的对话手抄到本子上送给她男票。短信 QQ 微信感觉是跨越了不同年代。是很用心了。“那他们后来怎么样了?”“后来大概可以说是没熬过不确定吧。”
其实直到我自己经历秋招,才理解了求职路上的不确定感带给人的踌躇犹豫与焦虑。现在工作是确定了,但不确定的东西总是更多的。
上周给我妈打电话说下个月好朋友结婚我要回家。她先是很开心我要回家。接着又感慨了下“你看像人家一样毕业了回来工作,找个这边的人结婚,多好。你自己一个人在杭州,以后太不确定了。”
确定。我想了想,什么是确定。以前那些给我写诗,给我弹琴唱歌的男孩子,虽然我们没有在一起,可是想起来,那时的我们真的好年轻。而今,要给我介绍对象的大人们总不忘说一句“他买房了”,不论是南京、杭州还是我家。也许房子和户口意味着你在一个城市落脚了,确定了。找个对象结婚了,意味着你成家了完成了人生大事了,确定了。所以狭义的确定大概就是一个可以定居的地方与一个可以同行的人。但那些有房的男孩子我一个也没有认识,也许我对“确定”还不着急吧。
现在的年纪估计也比较尴尬,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一方面,很难不念未来,因为有些问题你不主动面对,到了一定年纪它们也会自己找你,主动规划总比被动面对的好;另一方面,因为考虑太多未来而顾虑重重似乎又有点不必要,毕竟我们连三十而立都还不到,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更应该抓紧时间探索、积累和沉淀。
或许我应该跟我妈说,不需要担心未来确不确定。我可能无法知道我会在哪座城市定居,无法知道我会和什么人在一起,但知道我要怎样去生活。在我认真行走的道路上,我不惧怕任何一种未来。

初冬,有阳光,也冷也暖
散步在九溪,时不时听到清脆的水流声。想到张爱玲《小团圆》里这句,”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 转而又想到沈从文《雨后》这句,“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 一则以失望,一则以希望,大概就是生活的模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