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公众号的最后一篇推文

学生时代公众号的最后一篇推文

三百多年前的一个冬天,接连几日大雪,西湖里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万物寂寂。一天晚上,张岱撑着小舟,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本以为这样的大冷夜,只有自己有这样的闲情,没想到湖心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亭中人见到张岱意外又欣喜,没想到湖中还有与自己有同等兴致的人,便邀张岱与他们饮酒。饮酒道别,下船之际,船夫喃喃道:“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以前学到《湖心亭看雪》的时候还没有太大的感受,这两年走过好几次西湖,又因着某些经历与心境,渐渐地领悟了张岱这篇文章的画面之美,情致之美。“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本以为只有自己一人,哪知还会有这样的人。

两年前,我开通这个公众号,记录学生时代的最后两年。本以为我在这里记录些琐碎的、无聊的、平淡的读书、行走与感受生活的日常,这些“没有用的文字”也就只供自己消遣了,没想到有你们在。这种心情仿佛舟中的张岱遇到湖心亭的游者。这就是公众号简介的由来。

本想在“一次一步”注册两周年的时候写最后一篇推送,却难以从脑子里揪出一点点可以写的东西,我找不到主题,我不知道最后这篇推文写些什么好,三三两两写几个字,直到现在。

“一次一步”这两年都很僻静,但即使是这样的荒郊野岭也能看到人的“来与往”,我不知道是什么人,不知道他们为何而来,又为何离开。不,离开的原因只能是“失望”吧。就像有人说我写的不过是自己现阶段的所见所闻所感,不过是些心灵鸡汤式的生活记录,没有用,取关了。大概是自己心里清楚这个公众号对自己的意义,这些理由没有带给我丝毫波动。来,是一种自由,去亦自由。

其实“自我暴露”是件危险的事,每个人都会带着自己过往的生活经验去解读自己所见到的一切,这世界本没有真相,只有每个人脑中的真相,所以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无法决定大家在我的文字里看到的是什么,又会认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但也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性,我更有十足的理由不必费心经营与塑造自己的哪一种形象,只要真实地记录就好。我听过到过赞美,也听到过批评,被喜欢了,讨厌了,肯定了,否定了,深刻地感受到,比起别人认为你是一个怎样的人,更重要的,是你希望自己是个怎样的人。

昨天大家整齐地套上系里发的那件蓝袍子拍了班级毕业照。一个月后就离开学校,告别学生时代了。昨晚诗贤姐姐问“这三年你们可有什么长进”。我和马马一起开了个玩笑“当然有啊,长了皱纹长了痘”。几声哈哈笑后又互相感慨了一番自己“毫无长进”。诗贤姐姐说“至少认识到了自己是个平凡人。” 是呀,能心平气和的接受自己是个平凡的人,没有壮志未酬,没有怀才不遇,和其他人一样上班,下班,休闲,娱乐,朋友,家人,日复一日,三餐四季……

想起上个月看的小说《斯通纳》,很多人说在这本书看到自己的影子或找到相似的感受。斯通纳是个出身在一个普通农场里普通家庭的普通人,到城里读了大学留校任教,结了婚,生了子,带过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他是个负责的勤勤恳恳的人,但避免不了一些家庭里的麻烦,工作中的麻烦,不过也不是什么太戏剧化的麻烦,最后他就这样度过了普通的一生。

合上这本书时,我发现自己无法用“好”或“不好”来评价斯通纳这一生,反倒是想起穆旦的这几句诗:

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回顾,
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
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
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
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初读这首诗时感到那么点心酸,可是现在,觉得这也没那么不好,能努力去过普通的一生其实已不易。生活的本质是平淡无奇的重复,一个人的一天,起床,吃饭,工作,吃饭,工作,吃饭,工作,加上点家务或娱乐,睡觉,起床…… 客观上讲并无太大区别,不同的是每个人内心的感受。

一个人心里的剧场上演的戏,可能要比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精彩万分吧。可是有的人敏感,有的人顿感,差异又是如此之大。顿感的人笑敏感的人多情又矫情,敏感的人笑顿感的人麻木又无趣。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才有了不被理解的孤独,与被理解的感动。所以,我们的生活又是那么丰富多彩,那么值得期待。

上个月刚发过一条微博: 生活的本质就是重复,可是重复的东西就一定是乏味的,无趣的吗?看那太阳,每天都会升起一次,落下一次,但每次看到日出日落都还会感叹“好美啊”。

我常常觉得自己是个把远方和诗与眼前的苟且搅拌了服用的人。从宿舍到实验室这短短的距离,会无数次驻足去看那株开得很美的山茶花,每次跑步会忍不住看看今天的月色怎么样。我说不出这些“平常”的事物有什么可让人惊奇的,就像我说不出这个春天和下个春天会有什么不同,可是这个春天和下个春天总是不一样的,所以在这次的花谢之后仍然可以期待下一次的花开。

“自然朴素,柔和坚定”,我的微博签名。不久前把它换掉时被同学(好像不能称为同学,不过我还是习惯称为同学,就称为同学好了)发现了,他说其实这个签名很适合我。然后我又把它改回来了。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写的这句,只记得写下这八个字的时候描述的还只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或是自己想成为的样子。这次改回来时多加了一层理解,这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终点。

最近开始整理本硕七年里写过的散落在各个文档的文章与日记,想把它整理好打印出来,装订成一本七年时光。经过这七年,我自己能感觉到的是,现在的我比高中毕业时的我开阔、平和、理性了很多,对人对事渐渐地学会了“先去理解,再去评价”。虽然每次看自己过去写的东西都能看到各个时候的局限,但也欣喜自己可以在记录与总结中探索、改变。

三年前我写过大学毕业的最后几天,我们班的聚会没有酒,没有煽情的告别语,我们平静的毕业了。古人通讯不便,交通受限,才会灞桥折柳,依依惜别,十里相送。现在除了语音视频,若想见面,就是千里迢迢,也不过一张机票,几个小时。人和人之间,遇到了,认识了,是一种缘分,而每个阶段都会有终点,难的不是离别后再相逢,而是找到穿过城市与街道再去见面的理由。于是一个圈子代替了另一个圈子。这就是种生活里平常的新陈代谢。但想见的人总会再相见的,不是吗?每个阶段都会有些认识多年却不“失联”的人,他们的生命力如此顽强,代谢都代谢不掉,值得为此动容啊。好好珍惜这些被时间的筛子留下的人吧。

谢谢你们来到“一次一步”,也谢谢你们看到了最后一段。也许哪天我们会在某个街道、某家咖啡店遇到,只是彼此不会知道,毕竟生活中总有些奇妙的瞬间。我的生活从来不完美,怀疑过、困惑过、无聊过,也会迷茫也会孤独,也会在努力过后失望。可是,我常常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人,总有些努力会给予回声,让我坚持,让我坚定前行,也总能遇到一些可爱的人,给我启迪,给我帮助,给我留下一些欢声笑语……

就到这吧。愿你的人生道路平坦幸福,愿你能喜欢自己的生活,也愿你自由。

评论